查看原文
其他

送别!那位清华历史上破全国纪录最多的自行车运动员走了……

传承清华精神  服务校友成长

20世纪60至80年代,国内自行车运动界是一个属于张立华的时代。


在20多年的自行车运动生涯中,他一共打破27项全国记录,成为清华历史上破全国纪录最多的运动员。


退役后张立华担任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,把“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”变成了自己一生的承诺和行动。


2024年3月12日,1966届工化系校友张立华离开了我们,享年82岁。我们深切地怀念这位传奇的自行车飞人。


马约翰在西体育馆前发给张立华破全国纪录证书和奖章


“业余赶专业”的自行车飞人


张立华出生于1942年,上中学时就对自行车非常着迷,喜欢骑行中那“风驰电掣”的感觉,后来他在中学生自行车比赛中夺冠,早早崭露了潜力。


高考时,张立华报考清华的原因除了清华在教学、科研上的声望外,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华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传统。“凡有体育特长的中学生升入清华后都能有继续提高的机会。”张立华一进校门就加入了体育代表队,经常在西体育馆前馆的悬空跑道上训练。


夏季队员们一般在下午4点到6点训练,冬天昼短夜长,每天只有约1小时的训练时间,星期天没课,训练会多一些。总体训练时间不算长,但练得精,在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之间找到了平衡点。


当时自行车队的训练路线主要有两条线:一条是从清华大学到北京体育大学,虽然路程较短,但可以往返多次,适合进行强度练习。


另一条是京昌路,从清华大学通往八大处,这条路车少,路况也好,还有上下起伏的丘陵路段,自行车队利用这个特点进行爬坡训练。年轻人们冲劲十足,路上有的骑车人遇到车队训练,也想要一试高低,但不一会就放弃了。


张立华曾说,如果不是上了清华,自己可能也就是一个业余运动员。但清华的氛围不一样,蒋南翔校长提出“业余赶专业”的口号,给他树立了目标。马约翰教授当时已经70多岁,仍然身体健康,充满活力。马老有时看到自行车队准备骑车出去训练,就要和小伙子们一起去,虽然队员们担心他的安全,总是阻止,但那颗青春的心和活力始终感染着年轻人。


张立华是体教结合的受益者。他多次夺冠之后,曾有同样项目的专业运动员困惑地问他:“我们成天进行专业训练,怎么还赶不上你这个边学习、边训练的运动员?”


对此张立华深有体会:“在清华,我感到学习后的训练特别有吸引力,学习中训练能找出最有效的方法,强调少而精,在平常的训练中就达到比赛的高强度,美国就是大学生运动员成为出成绩的主流。如果脱离学习成天训练,可能会感到枯燥。专业队训练时间虽长,但强度不够,而且很容易由于训练拖得太久引起精神疲劳。”


张立华对自行车运动倾注了全部热情。当年自行车运动虽然刚起步,但发展很快,北京市第一支专业自行车队成立于1958年。张立华和北京自行车队建立了良好关系,有机会到龙潭湖体育场进行场地自行车训练,这是当时北京唯一一个专业自行车场地。他常常在周日骑着借来的比赛自行车,和那些专业运动员一起加练。


1964年,张立华在全国七单位自行车比赛破全国纪录后留影


有了这些训练基础,张立华不断取得突破成绩。1963年,他在全国八单位邀请赛上首次打破全国纪录;1964年,再破全国纪录,并拿到全国冠军。1965年代表北京市参加了第二届全运会。


在1965年的第二届全运会上,张立华一举拿下了200米行进出发、4000米团体赛、500米行进出发和1000米原地出发等4个自行车比赛项目的金牌,而且每一项都打破了全国记录。


热爱可抵岁月漫长


1966年后,几乎所有体育赛事都停了下来。张立华离开清华,也暂别了他钟爱的自行车运动,但他的心一直没有离开过自行车。最艰难的时候,他在农村参加劳动,甚至连摸到车把的机会都没有。每天夜里值班到很晚,早上6点起床,睡眠时间很少,但他时常会梦见自己又骑上自行车,去参加比赛了。


后来张立华被分配到位于卢沟桥的北京蓄电池厂,自行车又重新回到了他的生活中。他从来不坐厂里的班车,每天骑车往返于工厂和家中,来回一趟就是40公里。


他把上下班当做训练,跟当年在清华时的训练方法一样。那个时期,谁也不知道还能不能重回赛场,但自行车已经成了他的习惯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组成部分。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,张立华说:“热爱才能坚持。骑车的环境可能不一样,目的也可能不同,但它带来的快乐是相同的。”


他终归是属于自行车赛场的。1972年,北京市体委找到30岁的张立华,请他负责重组自行车队。他重返赛场,开始了专业运动员生涯,同时还兼任教练。在他带的学生中,有位学生拿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铜牌,这是当时我国选手在世界级自行车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。


清华破全国纪录最多的学生运动员运动员张立华,曾获得四届全运会自行车项目冠军


张立华最后一次在全运会上夺冠,是1983年第五届全运会上的1000米争先赛。但他拿了冠军之后却高兴不起来,因为担心中国自行车运动发展不兴旺,后继乏人。张立华当时已经40多岁,他最盼望的事情并不是再多得一次冠军,而是希望看到新一代运动员涌现出来。


一生的承诺


退役后担任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时,张立华持续把热情投入到自行车运动中。


1991年清华大学80周年校庆,当年的体育健将(左起)胡方纲、张立华、关仁卿、蓬铁权出席第34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


他也是北京市自行车运动协会主席,常把运动队淘汰下来的车给基层开展运动。一些退休的自行车爱好者们和他结为车友,从不把他当官员看,常常追着他问:“您说给我们自行车,什么时候才能到位呀?”张立华和颜悦色地说:“别急,等我给你们修理好了才能给你们。”事后张立华对身边的人说:“这赛车可跟普通自行车不一样,运动队不给他们修理好了,他们哪儿会修啊。”真是对群众体育运动体贴入微。


他仍然热爱着自行车运动。只要时间允许,他去郊区开会还是会选择骑自行车,通往怀柔、昌平和石景山等地的路上都曾留下他骑行的身影。


1998年举行居庸关修复开放庆祝活动时,他和自行车爱好者们一起骑车抵达庆祝会场,再换上西服登上主席台。


在1999年11月21日举行的“中旅杯”迎澳门回归北京至澳门自行车拉力赛上,他先在主席台上参加了发车仪式,而后又换上运动服,与运动员们一起骑向目的地。


2007年5月,65岁的张立华应邀参加日本的自行车公开赛,8小时就骑完了160公里,其中大部分是山路。百余名同行者中大多是年轻人,但只有7人和他一起骑完了全程。


曾在北京市体委《体育博览》杂志工作过的刘万峰回忆:“立华同志有着红而略粗的皮肤,一点看不出他是个局级干部,那干练的身材像个小伙儿。记得在体委与他同事时,时常见他一早骑车到各区县开会工作,这样既锻炼了身体,又节省了公费开销。他永远不忘自己是个自行车运动员,一生都那么的热爱自行车运动。


回顾自己的运动生涯,张立华深有感触地说:“大学时代只有短暂的几年,而人一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在此后的漫长时光中健康工作多少年。人的能力有大小,岗位分工有不同,但有一点是共通的:健康的主动权掌握在你自己手里。只有保证健康工作,才对得起清华的培养。”



2024年3月12日,张立华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,永远离开了我们。他用一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:“‘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’的标准很高,我们要用它来激励自己自觉参加体育锻炼,用一生的实际行动去践行。”


来源 | 综合网络资料整理




推荐阅读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